武汉市数据开放平台|中国政府网|武汉政府网|简体

2020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2021-04-07 14:08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2020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2021年3月12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经历疫情“大考”之年。面对复杂局面,全市园林和林业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为民初心,牢记兴绿使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创办“两城一会”,全面实施增绿提质和扮靓江城行动,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持续推进美丽武汉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全市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交出园林林业满意答卷。

全市新增绿地762.25公顷,新建各类公园114个(含口袋公园100个),建设林荫道132公里、绿道134.81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07%,绿地率37.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4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2.8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79.2万亩;森林覆盖率14.69%(动态监测值,不含中心城区),森林蓄积量816万立方米。

一、全面发动,义务植树蓬勃开展

(一)网络植树支持武汉战疫。2020年3月,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的关键时刻,武汉市绿化委员会联合湖北省绿化委员会率先推出“种一棵希望之树”网络植树活动。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蚂蚁森林在全国发起“武汉希望林”公益项目,为荆楚添绿、为武汉祝福。新华社、人民网、新浪网、澎湃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纷纷转发支持,全国4000多万网友自发参与,用绿色行动为武汉战疫注入希望,增添信心。《人民日报》以“植树造林正当时”报道“种一棵希望之树”网络植树活动。

(二)线下植树种下江城美景。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及时组织线下植树活动,助力复工复产。“抗疫纪念林”落户武汉长江百里画廊。卫生部门组织21支援鄂医疗队在省人民医院东院区种下“感恩林”。市绿委办组织四川、湖南援鄂医生和武汉战疫志愿者代表在龟山种下“希望林”。江汉区组织四川援鄂医疗队在西北湖广场认养樱花林,洪山区组织林业职工和医疗救治组在汤逊湖畔种下“平安林”,新洲、江夏、黄陂等区组织辖区干群结合荒地绿化开展义务植树。龟山植树情况被全国绿委《绿化简报》编发,在全国产生影响。

(三)创新形式传播生态文明。深入社区、公园开展常态化全民义务植树,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命名“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6个,组织开展植树活动228场(次),植树129万株。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评选园林式小区110个、花园家庭100个,园林绿化走进千家万户。

二、抢抓时效,园林绿化扮靓江城

(一)高标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坚持以创促建、以建争创、创出特色,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各项工作,已通过省住建厅初检。针对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核心短板指标,利用城市“边角余料地块”“巴掌地块”建成口袋公园100个。《新华每日电讯》以“武汉:从‘见缝插楼’到‘见缝播绿’”报道武汉市建成首批“口袋公园”体现城市发展理念转变。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东湖绿心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环东湖绿道工程荣获2020-2021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城市山水十字轴建设加快,完成龟山景区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工程,拆迁建筑面积累计2万余平方米,实施山体复绿和景观提升13万平方米。三环线生态带“一带33珠”公园群建设全面推进,野芷湖公园一期完工,张毕湖、竹叶海公园抓紧推进施工。启动武汉动物园综合改造。打造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新建径河公园、凤凰湖公园、万家湖公园等各具特色的环湖公园12个,新建临江环湖沿河绿道42.7公里。组织编制市园林和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湿地花城规划等10项规划。

(二)高水平提升道路绿化效果。实施汛后复绿、抗旱保绿、养护管绿、建设增绿、花卉扮绿“五绿行动”。持续推进大树补栽,补植法桐、樟树、栾树、银杏等行道树1.4万余株,新增林荫路60条,新增长度132公里,全市林荫路推广率达87%。完成17条出入口道路、12处枢纽节点、8段衔接段、5个新城节点绿化提升,绿化面积74万平方米,补植乔灌木1万株。加强绿化养护,累计出动抗旱人数4.8万余人次,用水75万吨,新栽树木成活率98%以上。完成2000余条道路绿化清理,重点实施沿江大道、三阳路等230条道路行道树修剪,累计修剪大树5万余株,其中法桐3万株,为历年之最。

(三)高颜值实施扮靓江城系列行动。疫情期间,全力配合火神山医院和周边道路绿化建设,实施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高效出色完成武汉客厅抗疫专题展外围及周边道路绿化环境提升,确保专题展顺利开幕。喜迎国庆等重要节日,在武汉大道等城市道路、重要窗口、重点片区布置时令花卉1500万盆,花境220处,立体花坛21组,花田花海131.5万平方米,修剪月季120万株,大幅提升城市颜值,提振市民信心。

(四)高品质开展园林文化活动。全市建成开放城市公园101个,其中免费开放98个。城市公园蓬勃发力,疫情期间开展“云赏春光”活动,疫情缓和及时开放并坚持做好常态化防疫。首办公园文化季活动,游园活动精彩纷呈,全年接待游客6000万人次。黄鹤楼公园创新开展“黄鹤雅集”活动让游客在传统与现代的游历中体味“人间烟火气”;解放公园花草音乐会为市民带来一场场视听享受;动物园“自然嘉年华”活动吸引市民纷纷打卡;沙湖公园“身边的野生小伙伴”摄影展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中华奇石馆“汉服夜游会”活动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深入推广自然教育“武汉模式”,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协调在汉院士领衔自然教育专家库,协调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学校资源,策划推出系列线上自然通识课,组织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351场。首建自然教育跨界服务平台,建立园林林业、教育、生态、科协等四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在全国地方层面启动“青少年森林研学”活动,受到国家林草局高度肯定。推出“用好自然的免费资源”系列养护沙龙活动,首推13个公园作为生态养护示范区试点,率先探索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路径。

精心举办第37届金秋菊展,共设20个展区,参展单位145个,展出作品185组、菊花品种1000余个、菊花及其他时令花卉190余万盆,举办菊文化活动70余场(次),吸引700多万人(次)赏菊观展。

三、积极联动,部门绿化彰显合力

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绿化新局面。绿委成员单位积极参与“扮靓江城迎国庆”专项行动,营造单位绿化氛围,展现武汉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精气神。

市水务局扎实推进辖区内江河堤防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改善沿江沿河生态环境,新建江滩绿道1.1万平方米,植树40万株。市教育系统持续开展植绿护绿活动,并结合教学广泛开展生态教育活动,新建绿地11万平方米,改建绿地1万平方米,植树13万株。武汉铁路局完成汉口站区绿化改建工程,改建绿地0.5公顷,植树14.5万株。

市城投集团完成新建绿地面积86公顷,植树2.46万株。武汉地铁集团完成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二期、8号线二期和11号线葛店段相关绿化工程建设。武汉城建集团新建绿地面积35.96万平方米,改建绿地面积78.78万平方米。武汉环投集团完成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建设工程的招标等前期工作。武汉碧水集团新建绿地50公顷。

四、重点突出,国土绿化有力推进

(一)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克服疫情、汛情、旱情等不利影响,全市完成植树造林2.8万亩,其中长江两岸造林绿化0.95万亩,长江两岸造林完美收官,造林经验在全省推介。完成四环线南段26公里生态带建设、造林绿化1553亩,东段造林绿化226亩、北段造林绿化479亩。完成森林抚育13.1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质量精准提升1.04万亩、退化林修复1.2万亩,实施精准灭荒新造林深度抚育管理2.24万亩,确保成活成林。

(二)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国家森林乡村8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建设市级林业生态示范村30个。建设绿色通道,实施桂花大道、木兰大道、嵩阳大道和环鲁湖通道等四条乡村振兴绿色示范带建设,完成通道绿化100余公里。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完成柏泉郊野公园三期项目,启动建设安山郊野公园。新改建林业产业基地1.6万亩,建设市级保障性苗圃400亩。

(三)增强林业灾害防控能力。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完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和护林员巡护系统,强化火源管控,2020年全市森林火灾零发生。完成全市2019-2020年度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任务,启动2020-2021年度除治工作,采取飞防、生物等措施防治64.93万亩,有效降低了松褐天牛种群基数。切实加强美国白蛾、火红蚁疫情监测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均达标。

五、加强保护,资源管理凸显成效

(一)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组织完成2020年国家林草局移交的变化图斑调查核实。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全面完成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工作。严格林地定额使用和用途管制,强化林木限额采伐管理,林地使用面积和采伐额均低于限额指标。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落实生态公益林面积90.49万亩、补偿资金2893万元。

(二)国际湿地城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成立湿地共管委员会,形成湿地保护合力。实施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开展小微湿地调查,编制《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指南》《武汉市市级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指南》。推进“智慧湿地”系统建设。2020年3月,国家林草局推荐武汉参与全球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评选。

(三)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对全市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湿地公园、6个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将生态廊道连通性的水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范围,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管理分割、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不含风景名胜区)由51576公顷增加至69409公顷,占国土面积由6.02%优化至8.1%。开展违建别墅清理“回头看”,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问题整改,清查涉林重点区域建筑356宗。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加强。严格执行全国人大、省人大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禁止食用、猎捕、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要求,停止以食用为目的野生动物行政许可,联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对全市农贸市场、花鸟市场、超市、餐饮等场所开展拉网式排查。积极迎接市人大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并落实反馈意见整改,全面完成全市禁食陆生野生动物退养,落实补偿资金819万元。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严格疫源疫病监测及收容救护。开展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及越冬水鸟调查,武汉鸟类种数达到421种。出版《武汉鸟类图鉴》。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市1822株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一、二、三级古树名木分别为58株、176株、1588株。

六、创新改革,行业服务提质增效

(一)加快推进“四办”改革。发扬“店小二”精神,政务服务窗口办理和网上办理同时运行,全年办件量15322件;“四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均达到建设目标,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基本达到最优城市(杭州)标准。自全市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系统实施以来,园林和林业政务服务好评率一直位列46家入驻单位前列。

(二)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开展“野生动物清查统一行动”“昆仑5号”“打击中药材领域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破坏森林、林地、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累计出动警力3258人(次),清理集贸市场1158处,清理餐饮场所951处,办理各类涉林案件148起,其中行政案件128起,刑事案件20起。对全市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场所进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做到检查全覆盖。

(三)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参与“加快推进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项目,高效实现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面积核实验收;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企业纳入全市诚信管理体系,大力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实行“容缺受理、后置补齐”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全市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全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达266.74亿元、939.75亿元。

(四)科技服务行业发展。开展“武汉城市智慧园林土壤监测监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华农丽叶”等晚花少果悬铃木新优品系的扩繁与推广等13项课题;完成“武汉市外环林带复壮及可持续生长技术研究”“园林废弃物土壤改良项目园林和林业科研课题”等13项课题结题。市园科院国家樱花种质资源库入选国家林草局第二批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市园科院睡莲、鸢尾共7个植物新品种获得国际登录。市园科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同开发的“莲基因组数据库网络服务平台(简称:Nelumbo Genome Database)V1.0”、市林业工作站参与开发的“激光雷达森林资源调查与分析系统V1.0”完成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全市园林和林业战线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求进,奋力出彩,围绕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目标,高水平创办“两城一会”,扎实推进园林和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绿色福祉,为打造有“湿地花城”特色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