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数据开放平台|中国政府网|武汉政府网|简体

绘就“湿地花城”绿色画卷

2025-09-25 08:45 新华社客户端 武汉发布
  • 
                                                        50e9598f-0b07-4cc6-b9a8-9e1f19b62857.png

    暑热退散,武汉西南部的沉湖湿地里,完成繁衍的夏候鸟即将离去,冬候鸟的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群鸟翔集见证着武汉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

    武汉伴水而生,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2022年,武汉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是一道“必答题”。

武汉沉湖湿地。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首创生态补偿制度。”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介绍,随着退养还湿、修复治理的推进,湿地水质逐渐改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目前已监测到鸟类301种。

    如今在武汉,湿地不仅是鸟类天堂,更浸润城市肌理,成为市民身边的“诗和远方”。每逢节假日,几处江滩公园停车场总是满员,生态廊道与奔涌长江相映成趣。

    “青山江滩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熊颖说,地面大面积铺设透水材料,雨水通过导水盲沟和盲管,汇集到雨水花园及生态草溪中,最终补充地下水。

    江湖相济,城水相融。小微湿地变身城市“毛细血管”,生态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湿地保护区向城市中心区域辐射。截至2024年底,全市小微湿地已增至50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武汉乡村生态游次第兴起:蔡甸区依托沉湖湿地,举办油菜花节、观鸟节,带动当地农民增收;黄陂区香溪谷发展溯溪、露营等业态,36万人吃上“旅游饭”;江夏区舒安街道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油茶、食用菌、中草药……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中碳登”落户武汉,成为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础。运行4年来,“中碳登”累计发放碳配额240亿吨,清算资金突破650亿元,吸引260家涉碳机构聚集。“武汉正以碳市场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让生态资源成为‘绿色资本’。”中碳登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