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园林和林业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和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 010886781/2025-20871 | 发布日期 | 2025-06-26 |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 文 号 | 武园林发〔2025〕9号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各区园林和林业部门,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和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2025年6月26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和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和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指示精神,助力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加快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针对我市园林和林业行业存在的湿地保护体系不完善、公园和绿道布局结构不优、园林绿化管养不精细以及绿地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落实湿地保护规划,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全市湿地面积(保有量)保持稳定,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提升,形成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优化全域绿地系统布局,完善绿道网络,推进园林绿化品质和功能提升,逐步构建生态功能完备、景观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样板。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统筹推进湿地法治保障、规划引领、监测监管、生态修复与科技赋能,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筑牢武汉生态基底。
1.健全湿地保护法治保障。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武汉实际,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不断提升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典范提供法治保障。(牵头处室:野保湿地处,责任单位:各区园林林业部门(含开发区、长江新区、风景区,下同))
2.强化湿地保护规划引领。推动实施《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5—2035年)》,凸显“一轴一带八廊五区”湿地保护空间规划格局。落实湿地分级管理和名录制度,推进重要湿地确界和一般湿地名录发布。严格控制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占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减少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牵头处室:野保湿地处,责任单位:市林业工作站,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3.加强湿地资源监测监管。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科考工作,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组织开展一般湿地动态监测,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稳定。深化“智慧湿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加强对湿地资源、生态状况、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推动湿地监测站点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地内湿地资源监测网络。(牵头处室:野保湿地处,责任单位:市林业工作站、市园林科研院,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4.实施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推进东湖、涨渡湖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指导责任主体推进保护修复工作。推动实施蔡甸区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江汉平原南部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沉湖、安山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提升后官湖、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水平,完成小微湿地示范建设10处。(牵头处室:野保湿地处,责任单位: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5.加强湿地科学研究。针对全市湿地资源特色,完成城市湿地分级分类研究和城市湿地保护管理对策研究等课题,总结探索城市湿地保护管理武汉模式。充分发挥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武汉分中心等科研平台作用,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碳汇研究、青头潜鸭等旗舰物种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湿地保护科技水平。(牵头处室:野保湿地处,责任单位:市林业工作站、市园林科研院,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6.深化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密切联系文旅、教育、交通、妇联等部门和观鸟协会等社会组织,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节点,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阵地,加大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牵头处室:野保湿地处,责任单位:市林业工作站、市园林科研院,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二)提升城市绿化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百姓园林,持续完善“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五级公园体系,提升公园服务水平,以绿道、林荫路等绿廊串联城市生活和绿色生态空间。
7.加强城市公园建设与管理。实施沙湖公园改造、武汉新城中央公园、江夏环城山水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公园30个。创新“公园+”发展模式,推动花事展览、科普教育等业态融合,举办公园文化活动600场以上;因地制宜引进文化、运动、休闲等服务项目,塑造新场景,激发公园活力。新增开放共享公园绿地10片、面积3万平方米。逐步建立布局均衡、类型丰富、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全域公园体系。(牵头处室:规划建设处、公园管理处,责任单位:市属各公园,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8.提升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管水平。按照“一园一策、精细管养、便民亲民、安全舒适、共管共享”原则,结合城市更新,新建及提升口袋公园120个。开展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养护管理问题专项整治,研究制定《武汉市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标准。强化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长效管理机制,开展第三方常态化巡查,重点督办媒体曝光、市民热线、城市留言板等渠道反馈问题,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牵头处室:绿化养护处,责任单位: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9.优化绿道网络系统布局。实施绿道系统建设三年行动,编制《武汉市绿道系统规划(2025—2035年)》,制定《武汉市环湖绿道规划建设导则》,指导武汉绿道建设。借鉴香港等地远足径建设经验,建设东西山系山林步道。2025年新改建汤逊湖绿道、后官湖绿道等绿道105公里。到2027年,新改建各类绿道600公里,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域绿道网络。(牵头处室:规划建设处,责任单位: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10.实施“四线一口”道路绿化品质提升。聚焦城市重点道路、快速路及进出城通道,坚持改造与养护并重,通过花园路口、道路节点花卉布置等措施打造30条重点道路四季花卉景观;实施17条快速路月季更新、补强;完成39条进出城通道植物群落梳理与节点景观打造,提升“四站一场”窗口地带及水果湖片区、沿江历史风貌区等重要片区景观。强化城市道路绿化日常养护管理,结合季节特点,重点开展植物修剪、缺失植物补栽、绿化病虫害防治、绿地水肥管理、行道树树穴美化、亮化树木设施松绑等专项行动,全方位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牵头处室:绿化养护处,责任单位: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11.打造花漾江城特色品牌。坚持以花惠民,以花兴业,编制《武汉市赏樱游规划实施方案》,做大做强武汉赏樱游品牌,推动樱花经济全方位升级。举办世界花园大会、金秋菊展等大型花事活动,提升城市生态影响力。推进“万米花墙”建设,统筹街道、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建设临街花墙,持续开展闲置地块花田花海打造,让市民共享“四季有花、处处见景”的花漾生活。(牵头处室:规划建设处、绿化养护处,责任单位: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12.推进绿色空间共建共享。深入开展绿色驿站建设,发挥绿色驿站旗舰站及示范站点引领作用,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启动100名园艺师挂牌服务100个社区绿色驿站,打造“百姓园林、城市园丁”品牌。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将义务植树与全域绿化、乡村绿化、古树名木保护等有机衔接,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尽责活动。(牵头处室:生态修复处,责任单位:各区园林林业部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刻认识加强湿地保护和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重要性,市区两级各负其责,制定详细工作任务计划,有序推进工作实施。主动对接协调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城管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二)保障资金投入。各区财政要保障湿地保护和城市绿化的资金投入,将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和城市绿化项目建设与运营。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湿地保护和园林绿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加强人才培养,定期邀请专家指导、举办培训班,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四)加强宣传引导。联合电视台、报社、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制作科普短片、微纪录片等融媒体作品,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公益广告和科普展板,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与城市绿化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