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数据开放平台|中国政府网|武汉政府网|简体

2023-09-26 10:34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索 引 号 010886781/2023-24780 发布日期 2023-09-26
发布机构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主 题 词 有 效 性 有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72号 提案的答复

关于提升武汉城市森林碳汇能力的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升城市森林碳汇能力有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区人民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我局高度重视林业碳汇工作,将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探索实现林业碳汇价值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化工作统筹,加大措施力度,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一)统筹联动,加强林业碳汇基础工作建设

1.持续开展基础研究

一是积极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全市森林碳汇功能现状与潜力研究,分析我市近十年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碳汇量,形成初步成果二是完成了森林、湿地、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中国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林业科研院校开展协作,结合全市森林、湿地、绿地生态系统资源本底调查和动态更新数据,对全市森林、绿地、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了评估核算其中包括了森林湿地固碳释氧价值是构建了森林、湿地、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明确了武汉市森林、湿地、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价值量化方法,基于连续清查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我市开展林业碳汇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三是开发了生态效益评价系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依托武汉市园林和林业生态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开发了武汉市生态效益评价系统,建立生态价值评估与分析展示平台展示生态价值评估结果,截至目前完成了系统数据校验工作。

2.建立健全政策保障

为深化碳市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 2025)》,提出鼓励行业主管部门、高校、企业等各类主体在林业等领域开发碳普惠方法学和碳减排项目,并通过推动各类主体消纳碳普惠减排量、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等碳普惠消纳措施,支持更多林业碳汇进入市场交易。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转发湖北省绿色项目贷款提升行动方案有关文件的通知》,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鼓励园林林业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项目。

(二)多措并举,巩固提高固碳释氧规模效应

1.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以长江高水平保护国土绿化攻坚提升行动为契机,强化工程造林、项目造林,聚焦关键重点,创新开展“村增万树”行动,印发了造林绿化技术导则、主要树种推介和栽植技术,大力推广适应性强、价廉物美、易活易长的乡土型树种,并纳入验收考核指标。实施“空间补绿”工程,启动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攻坚行动。通过系列国土绿化重点项目,积极探索碳汇造林模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形成规模,“十四五”以来,全市植树造林5.96万亩,有效增加我市森林资源面积,扩大固碳释氧的规模。开展碳中和基地建设,建成蔡甸区嵩阳山112亩碳中和林基地,引入东风本田公司投资540余万元,用于建设新洲区将军山1153亩碳中和林基地。

2.稳步提升森林质量

按照分区、分类、分林进行森林科学经营,通过割草除灌、伐老留新、砍弱留强,积极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低质林改造、马尾松退化林改造等,宜伐则伐、宜抚则抚、宜封则封,科学提高森林健康水平,增加森林碳汇潜力。“十四五”以来,全市森林抚育33.6万亩、退化林修复1.74万亩。开展江夏区“南八乡”退化杉木林更新改造模式、以增加森林碳汇为目的的森林经营模式等研究工作,加强林业碳汇技术研究。

3.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严格遵守《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森林资源有效监管。强化林地定额管理、用途管制,严格林木资源依法凭证采伐、限额采伐,确保我市林地林木资源不无故流失。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守好我市固碳释氧的最优质资源。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除治,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年年达标落实《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强化森林火灾预防和早期扑救,建设生物隔离带、防火道路等防火基础设施,建立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十四五”以来,我市每年林木采伐量远低于年采伐限额指标全市火灾发生率控制在0.9%以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保持双增长。

4.提升园林绿化品质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围绕建设具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实施园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截至2022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大指标分别达到43.09%40.05%14.99平方米,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推进“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五级城乡公园体系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绿、见缝插绿、因势覆绿,先后建成口袋公园500余座,公园总数超800座,正在向千园之城迈进。构建全域绿道体系,全市绿道总里程达到2217公里,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达90.28%

5.大力发展立体绿化

积极探索绿化建设新模式,引导一些具有条件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政府机关单位开展屋顶绿化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至2022年,武汉市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市政交通设施项目中,有202个项目实施了立体绿化,涌现出一批如绿地汉口中心、幸福时代大家、光谷政务中心、园林科研大楼等屋顶绿化先进典型。全市四环线内23条快速路中,对有条件实施垂直绿化的7228个桥柱进行垂直挂网栽植爬藤植物立体绿化实施率15.6%,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关标准要求。

(三)精准施策,纵深推进水体碳汇优化

1.推动水体修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三清行动”、“三河三湖”治理以及重点湖泊水质提升工程,带动了全市湖泊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2022年,全市166个湖泊中,优良水质湖泊48个,IV类水质湖泊95个,V类水质湖泊23个,劣V类湖泊个数连续两年保持为零。

2.强化空间管控。持续加强日常监管,采取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人员巡查等方式,及时有效发现和制止违法填湖等侵害湖泊的行为。严把涉湖项目准入关,加强监管。推进湖泊周边“四乱”问题排查清理,确保湖泊空间管控到位。在我市划定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体系上,完成166个湖泊详规,深化落实省条例规定的湖泊保护区和控制区的“两区”管控要求。

3.打造滨水景观。按照“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的思路,高质量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18个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新建江滩13公里、162.5万平方米,新增滨江碧道12公里,“两江四岸”滨江生态空间连为一体,并向城郊段延伸。截2022年底,武汉三环内已建成总长约80公里、总面积约830万平方米的生态滨水空间,形成集防洪、生态、景观为一体的滨水风景线,助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结合贵单位的意见建议,聚焦推动实现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决策精神,研究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碳汇交易等相关政策制度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协同配合,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全面摸清我市碳汇家底,科学分析我市森林碳汇潜力积极开展科学绿化、科学保护、科学经营,全面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探索建立我市林业碳汇的管理、交易、监管等制度和技术规范,构建完整制度体系,为开展林业碳汇工作提供理论和制度支撑。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认识森林碳汇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的重大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