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数据开放平台|中国政府网|武汉政府网|简体

2023-09-26 10:35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索 引 号 010886781/2023-24782 发布日期 2023-09-26
发布机构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主 题 词 有 效 性 有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89号 提案的答复

关于做好武汉市湿地+”文章 促进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湿地资源丰富。武汉拥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262座水库,湿地资源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湿地总面积1624.61平方公里,位居内陆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市建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其中,国家湿地公园6个,是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是中国经济总量前10城市中唯一的国际湿地城市,也是全球首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国际湿地城市。

湿地类型多样。武汉市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分别占比22.6%43.7%3.1%,库塘等人工湿地占比30.6%。湿地遍布全市市域,其中江夏区(4.58万公顷)、蔡甸区(2.73万公顷)、新洲区(2.52万公顷)湿地面积位居全市前三。

生物多样性丰富。截至2022年底,全市观测记录到野生鸟类452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3种,生长着浮游植物146种,维管束植物572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51种,两栖类动物12种,爬行类动物29种,昆虫340种等。沉湖湿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湖泊群中唯一一处典型淡水湖泊和沼泽湿地,被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2022115—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这是对武汉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肯定,也是对武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鼓舞。20221112日,在湿地大会日内瓦分会场,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是湿地生态保护的全球最高成就。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统筹协调。为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专门建立了由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和市园林林业局局长为召集人,市园林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建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财政局等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全市湿地保护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各区也相应建立了区级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一体推进的湿地保护工作格局。

二)开展调查评价。开展全市重要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试点,相继完成府河、涨渡湖、沉湖、藏龙岛等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试点工作,初步摸清上述区域的植物、野生动物、水生生物等物种分布情况和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对策,为保障生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园林林业部门连续6年开展全市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并发布年报。

三)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推动湿地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成立“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建设“数字江豚”;园林林业部门设立“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在13处湿地自然保护地和3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安装微气象、水文、鸟类声纹和图像识别等物联感知设备,建成全市域智慧湿地管理平台,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河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流域河湖长制深化水环境系统治理攻坚行动,编制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完成退垸田、渔还湖 25万多亩。强化水系调度,通过江河引水、中水补水等多种方式,为重点河湖补水近4亿立方米,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生态功能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中央巡视反馈湖泊水质问题整改暨重点整治湖泊水质提升工作顺利推进,截至2022年底,13个劣V类已全部清除并持续巩固提升,52V类降为17 个。

)高标准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涵盖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总长约80公里、总面积约830万平方米的生态滨水空间,完成6个重点示范项目。将武汉百里长、汉江打造成集防洪、生态、景观为一体的滨水风景线,助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六)推进重要栖息地保护。持续加强动态监测、管护和生态修复,提升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水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连续9年到长江武汉段最大江心洲——天兴洲越冬,种群数量由8只增加到59只;作为国际濒危、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从长江以北的黄陂祁家湾跨越到长江以南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湖;作为武汉市区观鸟距离最近的湿地,府河柏泉段天鹅湖每年迎来小天鹅等数万只候鸟。这些野生鸟类的繁殖和栖息轨迹,再次有力证明了武汉湿地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湿地生态状况日趋健康稳定。20212023年,武汉正式将天兴洲、祁家湾、府河天鹅湖、豹澥湖纳入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名录。 

七)打造郊野湿地公园群和小微湿地2022年,东西湖、黄陂、新洲等区重点打造了梧桐雨、径河、滠水、蓝玉项链等郊野湿地公园,形成山水相依、蓝绿交融的湿地生态格局采取示范推广以及申报、认证、新建等方式,通过水生态修复和环湖沿岸景观提升,打造多样性维持型、景观游憩型、水质净化型等36处小微湿地,构建了健康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生态链,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湿地之美。

八)做好“湿地+文旅”文章依托湿地资源,深入推进文旅+战略,在加强保护利用前提下,不断挖掘湿地的文化资源和价值内涵。建设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打造长江长江灯光秀品牌推出了知音号、夜上黄鹤楼、“戏水长流-长江剧场”等一系列带有湿地水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推动城市湿地从单一的生态功能向旅游观光、利用湿地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如东湖风景区充分利用东湖自然优势,开展水上游览、绿道骑行、餐饮娱乐等服务项目,让“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成为武汉经典旅游线路。

九)加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2023年,我市整合投入衔接乡村振兴资金11.48亿元,其中投入专项资金6.29亿元,实施项目811个,补齐欠发达街道乡镇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展短板,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示范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市计划十四五期间,围绕四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在农村欠发达街道乡镇规划建设40个左右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三产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富农效果明显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园。目前已建成19个,2023年还将建设14个左右。2022年,全市在19个产业园投入4789万元。实施43个衔接产业项目,带动经营主体投入6541万元实施29个产业项目,推进了产业园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化示范发展。同时有力抓好产村融合发展。把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乡村的产业和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涌现出了蔡甸群力村,江夏海洋村、燎原村,黄陂区凤凰寨村、崇杰村新洲毛冲村、陈田村等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典型示范脱贫村。

三、下步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武汉市湿地+文章,促进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以湿地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湿地+城乡文章,促进湿地与城乡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进一步维护武汉湿地生态格局稳定,目前正在报审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统筹区域山水格局保护与城市空间发展,巩固两江八水百湖的全域水网格局,明确江河、水库、港渠等水域岸线的空间管控边界及管控要求。对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中的各类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将在市、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列入刚性管控要素,纳入武汉市湖泊保护名录的166个湖泊要按照专项规划严格湖泊保护范围管控。20231月获批的《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按照保护、修复和利用一体化思路,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依托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将湿地保护修复融入流域综合治理的宏观战略部署之中。

(二)做好湿地+文旅文章,为湿地资源赋能,打造湿地产业

一是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加大对湿地相关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普查力度,认真做好资源的分类汇集,夯实湿地资源与文旅融合的基础。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湿地资源禀赋,将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纳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保护规划》,推动湿地保护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将城市湿地打造为重要的承载空间。三是开发文旅产品。依托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文化廊建设,在主城区已有的江滩公园基础上,打造成山水相融,文脉相承的慢行体系。推进沿江码头更新改造和贯通,打造一批滨水公共文化空间。借助湿地资源不断丰富两江游览产品。继续打磨提升知音号、夜上黄鹤楼等文旅产品。推动武汉港客运码头旅游功能复位,打造以武汉港趸船码头为主,中华路旅游码头和粤汉旅游码头为辅一主两副格局的长江游轮母港。四是加强活动宣传。将湿地主题纳入到文旅宣传营销体系,推动湿地主题与主题展览、文艺演出、戏曲节目、博物馆展览、非遗展示等文化项目相结合。加强湿地文化的对外推介通过文旅产品宣传促销活动、琴台音乐节等知名品牌项目对外宣传武汉湿地文化。依托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全市湿地文化的宣传。

(三)做好湿地+农民文章,完善权益保护和实现体制机制,切实保护当地农民权益

依法做好生态资源确权登记,是实现湿地资源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根据《武汉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自然资源所有权首次登记的通告》等要求,开展登记单元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自然生态空间首次登记,逐步划清登记范围内自然资源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等,充分调动集体权利主体在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中的积极性。为推动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激活配优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制定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年度计划,探索耕地规模化整合提升、湿地生态化修复保护、山体精细化复绿增色、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农旅产业系统化导入激活的实践路径,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样本,落实资源转化为资产理念,助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探索建立标准合理、范围适度的多元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四)做好湿地+生活文章,提高全民参与湿地保护意识,激发全民保护湿地资源的热情

建设一批具有湿地景观及生态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湖泊公园,打造外环林带串联式、武鄂黄黄武汉新城梁子湖核心组团式、长江新区武湖绿辐射式等郊野湿地公园群,统筹城乡小微湿地建设,扩大湿地覆盖,形成规模效应,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湿地生态产品充分发挥湿地惠民的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创新科普宣教方式、拓展公众参与模式,成立武汉市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动湿地小卫士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探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实现湿地惠民福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