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绿道在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能级与品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我市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全面统筹“山、水、路、岸、产、城”空间关系,着力推进绿道网络贯通与连通,显著增强绿道畅通性与便捷性;大力加强绿道设施完善与品质提升,切实提高绿道使用体验的舒适度与满意度;精心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的特色绿道,充分彰显城市生态优势和文化魅力。至2027年,新改建绿道总里程约450公里,以高品质绿道建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提升绿道的生态服务功能;坚持近自然化营造理念,遵循最小干预、简单环保的建设方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二)安全为要,多道融合
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森林防火、江河防洪工程基本功能;加强碧道、防火道、城市慢行道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道融合建设,增强城市安全和韧性同时,拓展绿道空间、丰富绿道功能。
(三)以人为本,彰显特色
坚持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注重绿道人性化设计和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厚植“一城秀水半城山”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彰显城市山水风貌及地域文化特色。
(四)厉行节约,共建共享
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避免过度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投入、全民参与。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建设筑基行动
以系统规划为引领、标准体系为支撑、数字技术为驱动,构建“全域统筹—精准落地—智慧运维”的绿道规划管理新模式,推动绿道建设提质增效。
1.绿道系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武汉市绿道系统规划(2023—2035年)》《环武昌绿道系统建设规划》《环汉阳绿道系统建设规划》《环汤逊湖绿道建设规划》等全市系统性规划和重点地区建设规划方案,科学、系统指导绿道建设。(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各区人民政府)
2.绿道建设规范标准制定。出台《武汉市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强化贯穿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养护的全生命周期建设指引,推动绿道建设向绿色低碳化、资源集约化、功能复合化转型。(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3.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搭建全市“绿道一张图”,实时掌握绿道建设进度、使用情况、设施维护状况等信息,实现绿道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二)绿道系统完善行动
以“串联城乡特色空间,联系城市重要功能,组织城市绿色生活”为引导,加强主干绿道的畅通性与便捷性;结合以湖为单元空间结构,推进支干及社区绿道建设,加快重点区域多环串联、便于进出的绿道网络构建。
4.城市主干绿道建设。深入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实现三环内江滩碧道全线贯通;结合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复绿加快推进三环外沿江绿道建设;积极推进东西山系人文绿道建设,打造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底蕴的绿色休闲空间;消融环汉口绿道现状断点,加快推进环汉阳绿道、环武昌绿道建设。(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水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5.郊野主干绿道建设。衔接湖北省区域绿道规划,加快推进木兰线、后官湖线、通顺河线、龙泉线、汉江线、问津线等六大郊野主干绿道建设,充分利用旅游公路、江河堤路等通道,实现骑行路线串联贯通。(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区人民政府)
6.“环山、临湖、沿河”支干绿道建设。围绕河湖单元,坚持适度改造和新建并举,推进汤逊湖、沙湖-水果湖等环湖绿道及湖湾支线建设;结合森林防火通道建设,推进八分山-青龙山-大花山、矶头山-营盘山、鼓架山等环山绿道贯通建设;依托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推进黄孝河、巡司河等重要生态绿道建设。(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各区人民政府)
7.社区绿道建设。从市民出行需求出发,结合城市更新以及林荫路建设,加快推进社区绿道建设,打通市民进入绿道系统“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绿道服务提升行动
以因地制宜、环保适用为原则,推动绿道设施配套升级,提升设施系统的便利性和服务水平。
8.规范绿道标识系统。推进全市绿道标识系统标准化改造升级,合理规范绿道指示牌、导览图及绿道标线,确保标识信息准确清晰、指引连贯顺畅,全力打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绿道步行与骑行环境。(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
9.提升绿道服务功能。以适度实用为原则,重点提升环鲁湖、环府河、龙泉线、汉江线等四条骑行绿道服务功能,合理布局驿站、座椅、垃圾桶、照明、售卖、公厕等服务设施,同时加强绿道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合理配建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等,方便市民绿道体验。(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区人民政府)
10.提高绿道景观品质。结合武汉市主城区非机动车道改造,实施长丰大道、南泥湾大道、园博大道、解放大道等主要干道慢行空间景观提升,落实低维护要求,打造四季有景、色彩丰富的绿色长廊。结合武汉地域文化特色,设置具有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的景观节点,提升绿道文化内涵。(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各区人民政府)
(四)特色绿道打造行动
以“旅游+”“生态+”为引导,充分挖掘武汉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山水资源,打造一批特色绿道,提升城市绿道的品质和吸引力,实现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11.城市人文步道建设。深度挖掘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围绕武昌古城和汉口中山大道沿线历史街区,打造以展示武汉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步道,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武汉千百年来历史变迁、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增添城市浓郁的文化色彩。(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江岸区、武昌区、武汉文旅集团)
12.生态游憩绿道建设。借鉴香港、深圳远足径系统,以改造现有登山步道,完善驿站、标识等配套设施为重点,打造江夏“三山”休闲步道、长岭山徒步健身步道、龙王尖登山步道、沉湖—桐湖观鸟绿道、豹澥湖湿地马拉松绿道、木兰湖滨水游憩绿道等6条生态游憩绿道。(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区人民政府)
13.赏花绿道建设。通过实施补栽特色植物、设置科普标识牌、优化景观、建设观景平台等改造提升措施,建设东湖樱园赏樱绿道、环沙湖观荷绿道、龟山-月湖观荷赏樱绿道、木兰花谷品梅绿道、云雾山杜鹃绿道等,打造特色四季花景。(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区人民政府)
四、年度安排
2025—2027年新改建绿道总长550公里,其中2025年建设总长约150公里,2026年建设总长约200公里,2027年建设总长约200公里。
(一)2025年重点安排
规划建设筑基:完成《武汉市绿道系统规划(2023—2035年)》《环汤逊湖绿道建设规划》以及《武汉市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规划标准编制。
绿道系统完善:实现百里长江碧道(三环内)贯通;推进环汉口绿道贯通;启动东西山系山林步道七山段、九峰段建设;推进木兰线、后官湖线、龙泉线郊野主干绿道建设;推进江夏“三山”公园环山绿道建设;推进巡司河、马影河、新月溪绿廊等沿河(渠)支干绿道建设;启动环汤逊湖、沙湖临湖支干绿道建设。
绿道服务提升:推进全市标识系统标准化改造;实施环府河绿道服务设施提升。
特色绿道打造:推进汉口租界历史之径建设;推进江夏“三山”公园步道、长岭山森林步道、豹澥湖湿地马拉松绿道(一期)建设;推进云雾山赏花步道建设。
(二)2026年重点安排
规划建设筑基:完成《环武昌绿道系统建设规划》《环汉阳绿道系统建设规划》规划编制。
绿道系统完善:推进三环外百里长江碧道建设;完成环汉阳、环武昌沿江段绿道贯通;推进东西山系龟蛇段绿道完善建设;推进通顺河线、问津线、汉江线郊野主干绿道建设;推进鼓架山、九真山-鸡公山环山绿道建设;推进南太子湖、沙湖-水果湖、墨水湖-月湖临湖绿道建设;推进机场河、黄孝河、举水河沿河(渠)支干绿道建设。
绿道服务提升:实施环鲁湖绿道服务设施提升。
特色绿道打造:推进武昌古城历史之径建设;推进沉湖-桐湖观鸟绿道、龙王尖登山步道建设;推进东湖樱园樱云漫道、沙湖荷风清径、木兰花谷梅韵雅径、龟山-月湖闻桂绿道建设。
(三)2027年重点安排
规划建设筑基:完成全市“绿道一张图”平台建设。
绿道系统完善:持续推进三环外百里长江碧道建设;基本完成环汉阳、环武昌绿道以及主城区东西山系生态人文绿道贯通建设;基本完成木兰线、后官湖线、通顺河线、问津线、龙泉线、汉江线等六大郊野主干绿道贯通建设;推进鸦雀山-营盘山环山绿道建设;推进严西湖、项家汊湖临湖绿道建设;推进朱家河沿河支干绿道建设。
绿道服务提升:实施龙泉线、汉江线绿道服务设施提升。
特色绿道打造:持续推进推进汉口租界历史之径、武昌古城历史之径建设;推进木兰湖环湖趣游绿道建设。
五、责任分工
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绿道系统建设工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各区开展绿道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绿道建设项目,加强绿道建设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
市发改委:指导绿道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支持,做好项目立项审批。
市财政局:指导拓展资金渠道,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做好绿道系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工作;指导绿道建设项目规划审批。
市水务局:在沿江临河环湖等范围内,结合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同步推进绿道建设。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支持社区绿道建设,将绿道建设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市交通运输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公路实现骑行路线串联贯通;在公路新建、改建和扩建过程中,统筹建设绿道。
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绿道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居民出行条件,以绿道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发展。
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和推广绿道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绿道沿线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丰富绿道的文化旅游功能。指导相关区规划景区内绿道体系。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绿道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本辖区绿道建设年度计划,落实建设资金,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一)压实市区责任,协同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建立绿道规划、建设、管理的沟通协调机制,制定市区两级各部门绿道、慢行道等相关建设项目库,明确实施主体,按计划推进各级各类绿道建设实施。
(二)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政府资金渠道。加强绿道系统建设的资金保障,市区落实专项资金用于绿道建设;积极扩展资金渠道,结合生态修复、文旅等领域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三)鼓励社会参与,创新运维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道系统规划实施的路径,建立政府监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机制。探索利用文旅体育等业态和消费场景平衡管理运营维护成本,推动绿道系统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绿道宣传,促进社会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自媒体,打造绿道品牌,积极策划主题活动,推广绿道文化IP,引导市民广泛参与、深度体验,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共美的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