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2024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奋力建设湿地花城,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
全市新改建各类公园110个,建设林荫路115公里、绿道106公里,新增绿色驿站110个。完成植树造林2.1万亩,完成小微湿地示范建设10处。
一、久久为功,奋力绘就千园之城新画卷
(一)千座公园各美其美
2024年,我市新改建洪山区张家湾人民公园等城市公园10个、江岸区秋桂公园等口袋公园100个,全市公园总数达1024个,基本形成分布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千余座公园各具特色,江汉区鲸奇儿童友好口袋公园、汉阳区龙阳湖生态区童话森林园等,让儿童走进户外绿色空间;玫瑰体育公园二期、后襄河公园改造增设篮球场等,实现“公园+体育”功能融合。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武汉园以“湿地花城·绿意栖居”为主题,荣获金奖。我市13个口袋公园获评湖北省2024年“最美口袋公园”,数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榜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全面达标。
(二)城市绿道成环成网
精益求精建成东湖绿道三期,凌波门等12个观湖平台独具匠心,环东湖105公里世界级绿道“画圆成环”,日均客流达2万人次以上,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央媒频频聚焦报道。以东湖绿道三期为样板,编制《武汉市环湖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建成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环汉口绿道二期、环南太子湖绿道等各类绿道106公里,全市绿道总长达2426公里,城市绿道网络加快形成。
(三)绿化养护提质增效
实施“一路一策”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完成发展大道等80条道路景观提升,打造芳草路等26条特色景观路,建成徐美东路等林荫路115公里。高效实施低温雨雪冰冻灾后绿化修复,编制《雨雪冰冻灾后绿化恢复技术指南》,修剪处置道路树木断枝37万余处、倒树5000余株。深入开展树木修剪、植物病虫害防控等专项行动,栾树蚜虫滴油、悬铃木方翅网蝽等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发布道路绿化系列技术指引,提高科学管养水平。开展全市“最美”公园推选,复合利用公园绿地建设体育设施102处,开展公园文化活动830余场,开放共享公园绿地65万平方米,不断提升公园景观、养护管理及服务水平。
(四)花漾江城活力涌现
成功举办2024世界花园大会,以“湿地花城·百卉溢彩”为主题,在沙湖公园、武汉园博园推出各类花园128个,展出近千种新优花卉植物,吸引50余万市民游客观赏,中外游客盛赞“一城花海、两江如画、三镇缤纷”。精心举办第41届金秋菊展,以“七十五载正芳华·金菊灼耀湿地城”为主题,在全市18个展区展出千余种菊花,超600万市民游客赏菊、拍菊、品菊、画菊、舞菊,热情高涨、好评不断,各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全网综合传播量突破亿级。打造最美汉马赛道、最美樱花季,扮靓昙华林片区等30处花漾街区及城市环线20公里月季花带,不仅实现“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而且春有满城月季,秋有菊花和彩叶树种扮靓江城,武汉“湿地花城”亮点纷呈。
二、全民植绿,共同缔造爱绿护绿新风尚
(一)义务植树尽责活动丰富多彩
坚持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渠道,创新策划“春植、夏研、秋养、冬护”全民义务植树四季尽责活动,共组织义务植树尽责活动389场,19.7万余名市民线下参与。结合低温雨雪冰冻灾后复绿工作,开展系列春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按照免费劳动尽责、捐资主题认种认养两大版块,在全市共设置12个集中植树点和22个认养管护点,同时还组织开展赏花踏青、科普研学、低碳捐步、文创义卖、主题音乐会、读书分享会等特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尽责需求。
(二)绿色驿站“双阵地”广受欢迎
全市累计建成市民家门口的绿色驿站500余个,开展花卉园艺交流、绿化科普课堂、自然教育活动等各类生态实践活动3000余场,近20万市民参与,实现园林绿化服务深入社区家园的美好理想。联合市文明办授牌首批51个绿色驿站文明空间,打造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优化绿色驿站线上平台“绿小武”,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零距离为市民花友提供咨询服务。截至2024年底,绿色驿站线上平台“绿小武”累计接收网友提问千余条,AI智能解答770个问题,上线植护宝典科普短视频17个,总浏览量超645万,辐射26个省及直辖市。绿色服务从线下“推窗见绿”升级到线上“开屏见绿”,影响面、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守正创新,国际湿地城市彰显新魅力
(一)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编制完成《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5—2035年)》《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指南》《武汉市退渔还湿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实施沉湖、涨渡湖等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1个,完成江岸区堤角公园小微湿地、青山区江湾公园等小微湿地示范建设10处。发布首批一般湿地名录30处、明确湿地多用途管理区150个,智慧湿地监测管理系统覆盖全市重要湿地。
建立市区两级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统筹协调。获批筹建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成立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武汉分中心。应邀在智利瓦尔迪维亚湿地城市研讨会、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国际湿地城市青年论坛等国际舞台分享武汉湿地保护经验,贡献武汉智慧。
(二)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整合优化方案复核,开展后官湖、索子长河等湿地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修编。严格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制定《2024年武汉市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问题排查整改。严格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管控,坚决守护生态红线。
(三)野生动植物美丽家园焕发新活力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2024年“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专项行动,野生动物收容救护1200余起。连续10年开展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和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全市野生鸟类调查监测点位从54个增至146个,野生鸟类观测记录达474种,越冬候鸟达26万余只,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市园林和林业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水环境治理中加强鸟类保护的通知》,有力维护水鸟栖息环境。
完成全市古树名木补充调查,截至2024年底,全市现有古树名木1886株。首次为全市一级、二级古树名木购买保险。建成江夏区群益村李家湾古树公园、黄陂区魏柳家湾古柿群落景观。举办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凝聚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共识。
四、绿色发展,资源优势转化探索新路径
(一)林长制力促“林长治”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发第4号市总林长令,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四级林长共巡林3.4万次,市林长办下达督办提示函48份,协调解决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以及生态修复等相关问题。构建“林长+河湖长”新模式,完善“四级林长+护林员”责任体系,实现林长制全域覆盖,连续两年在全省林长制考核中名列前茅,获2024年“湖北工匠杯”林业竞赛团体一等奖。
(二)国土绿化量质并重
积极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完成森林抚育19.1万亩,植树造林2.1万亩。完成公路铁路两侧、一二级河流两岸等重点区域宜林荒山绿化2600亩,修复破损山体1654亩。探索建立荒山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松材线虫病一体化防治、林下经济等综合示范模式,建设市级国土绿化质量提升示范项目1113亩。引入社会资本投入1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率先开展2万亩国家储备林示范项目建设,新洲区、东湖高新区颁发本辖区第一本林地经营权不动产证书,激活“绿色不动产”,实现“兴林”和“富民”双赢。
(三)和美乡村振兴升级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编印《武汉市乡村绿化美化导则》。广泛开展“四旁”植树,建成“村增万树”示范村17个、标准村104个,高水平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极发展壮大生态旅游、花卉苗木、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开展林下经济及茯苓种植市级试点示范100亩、区级示范114亩。新造油茶林8700亩,低改油茶林5100亩。全市林业产业2024年总产值达403.21亿元,同比增长6.98%,生态高颜值加快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四)森林资源管护有力
落实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开展全市林草湿荒普查。加强林地林木资源保护,坚持林木限额管理、凭证采伐。强化社会发展要素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284个重点项目建设、使用林地6702亩。全市林木种苗信息“一站式”网上服务有效推进。
(五)生态安全屏障筑牢
坚决守牢森林防火安全底线,首次建成增发国债森林防火项目,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53.2公里、生物防火阻隔带54.8公里。全市森林防火形势平稳,未发生森林火灾。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控年度目标,清理病枯死松树6.4万株,洪山区、东湖风景区拔除疫区,市园林和林业局获评全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先进单位。
五、凝心聚力,部门绿化合力实现新提升
市直各部门、市属国企、高等院校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动城乡绿化提质增效,共同建设美丽武汉。市水务局、市教育局、市城管执法委、市交通运输局等市直部门,武汉城建集团、地铁集团、城投集团、城发集团、农业集团等市属国企,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学院、文华学院等高校积极参与2024世界花园大会和第41届金秋菊展,展示行业风采和重点项目,踊跃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全力保障花事活动圆满成功。
武汉城建集团完成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月湖段、环汉口绿道示范段二期、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武汉园等项目建设,新增绿地面积69公顷。地铁集团完成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三期等站点配套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8公顷。城投集团完成凤凰湖公园二期、四新北路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7公顷。城发集团牵头实施东湖绿道三期、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湿地二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北洋桥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新增绿地面积52公顷。
六、改革创新,绿化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稳步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完成18个主题事项集成办的流程再造、推广及上线运行工作,优化商办类项目绿地率计算规则。强化政务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67条,受理办结依申请公开21件,均依法回复,答复率100%。
(二)深化改革加速推进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抓好改革重点,突出改革实效,圆满完成“深化湿地花城建设,巩固后官湖、藏龙岛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成果,推进沉湖湿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江湖相济、湖网相连的城市水道”以及“优化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多层次公园体系,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牵头改革事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工作亮点多次在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湿地花城建设、打造千园之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进行交流,获得住建部、国家林草局及省市充分肯定。
(三)法治建设走深走实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不断提升法治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园林和林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积极探索湿地保护地方立法机制,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立法调研。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行动”,清理规范行业执法事项125项,推进“互联网+监管”,录入监管行为数据318条。高质量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全年积极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普法宣教活动。
(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完成《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植物在城市湿地的迁地保护研究》等13项课题立项、《武汉城市智慧园林土壤监测监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10项课题结题。完成国家林草局交办的武汉市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研究课题,为出台全国性制度提供案例支撑。建成武汉市园林和林业自然生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武汉市2024年园林绿化资源更新调查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全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建设“江湖风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湿地花城,全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