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数据开放平台|中国政府网|武汉政府网|简体

2021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2022-03-17 16:36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2021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全面开启“十四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全市园林和林业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武汉打造“五个中心”发展目标,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积极筹备《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大力实施全域增绿提质,全面加强生态资源管理,不断彰显“湿地花城”特色,为武汉高质量发展交上一份园林和林业满意答卷。

全市新增绿地1002.8公顷,新建各类公园123个(含口袋公园103个),建设林荫路107.7公里、绿道102.8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7%,绿地率40.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2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2.14万亩,森林面积179.2万亩;森林覆盖率14.74%,森林蓄积量840.87万立方米(动态监测值,不含中心城区)。

一、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精彩纷呈

(一)系列活动掀起义务植树热潮

2021年是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武汉市绿化委员会策划组织了“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武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地铁移动展览、两江四岸灯光秀、主题纪念林等方式,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活动455场(次),掀起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热潮。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社等纷纷报道武汉义务植树情况,《中国绿色时报》以“武汉:宜居城市的‘绿含量’”报道我市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工作。

(二)8种尽责形式履行义务植树责任

完成全市义务植树尽责资源调查摸底,明确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点位55个。完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大力推广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自然保护、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义务植树8种尽责形式,带动600万人次履行义务植树责任。联合团市委举办“武汉市大学生植绿创意大赛”,累计征集武汉大学等72所高校大学生作品1000余件,为植绿活动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三)绿色创建活动引领低碳生活方式

坚持“共商共建、共创共享”理念,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搭建绿色交流平台,打造绿色驿站100个,评选花园家庭100个,园林式小区121个,新命名“园林示范学校”43所、“美丽乡村学校”24所,开展植物医生、生态种植等活动681场,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二、对标一流,城市园林景观特色彰显

(一)全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显特色,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组织编制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十四五”发展、东西山系人文绿道南岸嘴及龟山周边樱花特色片区景观等10项规划。针对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核心指标,利用拆迁地、边角地、道路隙地等“巴掌地块”建设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103个消减公园绿地服务盲区其中,23个口袋公园获评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人民日报》以“国泰民安 欢度国庆”报道武汉市民在节假日不必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的公园欣赏自然风光。

全面推进湿地花城建设。编制湿地花城五年规划及实施方案,建成黄塘湖公园、金银湖公园二期等20个湖泊公园,提升堤角公园樱花园等特色花卉公园,打造巡司河、径河等水岸花溪,让水岸花景成为江城靓丽风景依托山体公园、湖泊公园建设环山、环湖绿道102.8公里。全面启动武汉动物园综合改造及市属公园改造提升,新改建三环线生态带公园群竹叶海公园、张毕湖公园以及紫阳公园、常青5G公园、光谷生态大走廊、豹子溪公园、黄狮海公园等一批亮点工程。

(二)全面提升园林精细化管养水平

围绕“两创一管”,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全过程监管,制定道路绿化建管标准等6个技术指引。实行路段长制,对4400余条道路绿化实施养护管理覆盖率100%。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市场诚信管理体系,“大城管”考核中园林绿化比例提升至4%,首次121家绿化养护企业纳入园林绿化建设市场诚信管理体系,优胜劣汰倒逼园林精细化管养水平提升。

打造特色景观路,补栽乔木2万株,完成建设知音湖大道、凤凰湖环路、铁机路等76条林荫路建设107.7公里,开展“武汉市第二批最美林荫路”评选,林荫路成为夏日江城的独特风景。完成江岸区新三巷社区、江汉区邮三社区、武昌区宝安花园等105个老旧小区绿化提升实施大树修剪、法桐“飞絮”治理、病虫害防治、树洞修复、黄土裸露治理等专项行动,道路绿化带新种植月季30万株,修剪绿篱及色块植物285万余平方米,套播草坪400万平方米修剪行道树6万余株,为历年之最。做好极端天气应急保障,处理因龙卷风倒断枝1万余处,夏季高温日均出动700人次抗旱保绿,确保成活成景。

结合建党百年等节庆氛围营造,在城市道路、重要窗口等布置时令花卉3000万盆,大型三角梅1700盆,实施花田花海300公顷。设置立体花坛30个、创意绿雕20组、园林小景100处,精心打造江汉路步行街、平和打包厂、昙华林等5条“花漾街区”,不断提升城市颜值。

(三)创新开展各类园林文化活动

全市建成开放城市公园145个,其中免费开放137个。实施公园焕新行动,推进“六乱”治理和基础设施提升,设置“公园主任接待日”构建共商共治共享机制。创新开展“公园文化季”,全市公园累计接待游客9000万人次,公园成为市民乐享生活的幸福空间。黄鹤楼公园上新“有仙气的雪糕”等系列文创,一推出便成为网红爆款;解放公园水杉市集活动,让市民在城市公园体验烟火气、玩出新花样;沙湖公园“百年风华 百莲丰茂”荷花展,吸引游客纷纷打卡点赞;中山公园奏响低碳森林音乐会,为市民带来沉浸式的音乐体验;科普公园“解码‘汉阳树’,誓做守护人”活动积极传递生态文明理念;龟山公园传拓活动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堤角公园“致敬我的祖国”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持续提升自然教育品牌,成立全国首个自然科普主题院士工作室,邀请30余名高校学者及自然教育专家组建团队,开展自然通识课、公园大课堂、自然科普展等自然研学活动350余次。联合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协等单位,召开2021年武汉自然教育工作会议暨公园大课堂五周年总结会、第二届中国自然教育大家谈会议。出版自然生态研学成果书籍《梦想农场——把大自然搬进课堂》沙湖公园获评全省唯一国家级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解放公园、蔡甸区香草花田获评省级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精心举办郁金香展、家庭园艺展、荷花展、菊花展等花事活动,满足市民花漾生活需求。第38届金秋菊展共设18个展区,参展单位139个,展出作品303组、菊花近2000种、时令花卉220万盆,参展品种和规模都超往年,并首次推出VR云赏菊模式,现场赏菊打卡700万人(次),网络点击量达3000万人(次)。

三、齐抓共管,部门联动提升绿化形象

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单位绿化工作,积极参与扮靓江城、金秋菊展等专项行动,社会绿化氛围日益浓厚。

市教育局结合学科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启动市级“绿色生态校园”创建,开展植绿护绿活动完成新建绿地5万平方米,改建绿地1万平方米,植树2万株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积极配合开展园林式小区创建,持续推动小区绿化环境提升。武汉铁路局加强沿线林木管护,完成南大线、南环线沿线绿化改造工作。

武汉城建集团完成环汉口绿道—张公堤绿道连通工程、张毕湖公园竹叶海公园、正义路游园等园林绿化项目新建绿地面积56.65公顷。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完成江北碧道、汉阳碧道、武昌江滩(鹦鹉洲大桥至杨泗港大桥段)等园林绿化项目,新增绿地面积130.76公顷市城投公司开展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以及市政道路工程配套绿化建设,新建绿地面积57.36公顷。武汉地铁集团完成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5号线、16号线配套绿化工程建设,新建绿地面积44公顷武汉农业集团完成林带管4.27万亩林下清理1.15万亩、补植补造951亩。市交投集团持续推进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至河口段项目配套绿化工程

四、多措并举生态资源管理卓有成效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制定武汉市林长制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明确各级林长及责任区域,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主体责任,全面建立“四级林长+护林员”的全覆盖责任体系,统筹管理武汉山体、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共设各级林长2444人,其中市级林长12人,区级林长117人,街道(乡镇)级林长577人,社区(村)级林长1738人。建立武汉园林林业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全市森林、绿地、湿地、古树名木等生态资源 “一张图”。

(二)持续推进国土绿化

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14万亩、森林抚育14.7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18万亩、退化林修复1.34万亩,对2.38万亩精准灭荒中幼林和2.14万亩长江两岸新造林精细抚育管理,确保成活成林。武汉市长江两岸造林工作考核获全省第一,黄陂区被评为精准灭荒三年行动工作突出单位。

(三)林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启动“村增万树”五年行动计划,建成示范村23个,标准村43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5个。建成安山郊野公园,武汉花卉科技产业园顺利开园,完成仓埠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编制,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木兰花谷、紫薇都市田园、花博汇等一批以花圃资源特色的旅游产业,全年林业总产值达315亿元。设立全省首批碳中和林基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森林资源管理全面加强。开展林业生态综合监测,完成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强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执行森林林木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依法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修订印发《武汉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落实生态公益林89.05万亩、补偿资金2832.48万元。

(五)积极联动防控林业灾害

成立武汉市森林防火监测预警中心,完善森林防火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启用“武汉市护林员智能巡护系统”,全市1000余名护林员日均上线巡护率90%以上,2021年全市森林火灾零发生,获省林业系统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先进单位。健全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高质量完成年度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任务,在全省评估中效果排名第一。及时清除林地、湿地、绿地上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加强美国白蛾、红火蚁的监测和除治,有力维护了森林生态安全。

五、生态优先,湿地保护修复全面加强

(一)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实施沉湖、涨渡湖、安山、杜公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其中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恢复湿地退化面1400公顷,湿地植被恢复面积110公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红鹳、卷羽鹈鹕等时隔6年再次现身沉湖。启动武汉市“智慧湿地”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编制《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指南》。建设柏泉、杜公湖、汤湖第一批小微湿地生态修复示范点修订并印发《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办法》武政规〔2021〕20号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以及管护能力全面提升。

(二)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加强

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天兴洲、祁家湾、府河柏泉段等野生鸟类栖息地保护力度。开展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和天兴洲生物多样性、长江干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越冬水鸟调查。持续开展全市重点区域鸟类监测,2021年监测种数达432种,水鸟种类与数目呈恢复性增长。扩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处理野生动物收容救护363件,全市全年无重大疫源疫病情况发生。对全市58株一级古树开展体检、复壮,采取安装避雷针、搭支撑架、封闭树洞、维修护栏等措施分类施策。东湖宾馆毛主席手植油松和位于汉阳区显正街俗称“汉阳树”的银杏被评为“湖北十大最美古树”。

(三)积极筹备《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于2022年11月21日至29日在武汉举办。坚持以会促建、以建保会,全面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积极衔接和筹备大会前期相关工作,打造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果展示馆。围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开展主题宣传,编辑出版《寻梦守泽,“湿”意江城》,组织拍摄纪录片湿地上的城市,多样展示武汉湿地保护成就,讲述武汉湿地故事。

六、创新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集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精简办事流程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项,下放3项,精简8个申报材料,免提交电子证照4个。窗口办理事项未收到一例投诉,“好差评”好评率100%在全市36个市直部门“一网通办”考核中稳居前列,其中6月份考核全市排名第二。严格管控中心城区树木移栽、砍伐,对移栽量较大的工程,主动服务,全程指导。对68个项目进行专项检查,恢复树木量达原批准量的116%。

(二)法治建设再上台阶

新制定法规文件11件、修改5件、废止1件。梳理监管事项105项,平台录入162件。主动公开信息500余件,依申请公开12件。黄鹤楼公园成立知识产权和法务管理中心通过知识产权体系贯标认证。

(三)改革试点成效明显

统筹推进“全面推行林长制”“创新建立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等10个改革项目将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质量管理纳入诚信管理体系,升级园林绿化工程招标监督,进一步规范园林绿化市场秩序。湿地花城建设成效明显,受到多家中央级媒体关注。《人民日报》以“护百湖之城 建百鸟乐园”报道我市湿地保护情况。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以“武汉:湿地花城,快意江湖”报道我市打造湿地花城的亮点做法。

(四)科技服务行业发展

编制园林和林业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开展《城市园林绿地主要有害生物监测与识别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等25项课题立项;完成《蛇山片区野生花卉资源调查》等15项课题结题。举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市园学研究院通过国家林草局认定樱花新品种4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个。市林业工作站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松材线虫病注干剂创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成果证书。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全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水平创办“两城一会”,扎实推进园林和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江城美丽生态画卷,为打造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作出新贡献。

2021年绿化公报统计资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